冯德莱恩抵达北京后发文有何亮点 中欧关系新航向。2025年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的专机降落在北京。中欧关系正值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外交礼仪,而是旨在重新校准双边关系的关键对话。其成果不仅决定中欧关系的短期走向网络配资炒股网站,还将为未来全球两大经济体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奠定基调。
当前中欧关系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的十字路口。冯德莱恩此前对中国提出尖锐批评,从“倾销补贴过剩产能”到“支持俄罗斯战时经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17%-35.3%的反补贴税,中方则以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为期五年的反倾销措施回应,并在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上采取对等限制。这种针锋相对的贸易战给此次会晤蒙上阴影。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客观公正立场,并非冲突当事方;同时,对稀土等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制完全符合国际惯例,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且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始终得到保障。这种互不相让的姿态使得此次对话注定艰难。
关于“产能过剩”与“倾销”的指责,不过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新兴产业崛起的一种陈词滥调,背后是对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焦虑。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完整产业链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依赖补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800万辆,占据全球总量的60%以上,其成本优势来源于高效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协同。贸易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是产业结构、需求变化和国际贸易条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更荒谬的是,欧盟一方面抱怨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却对中国限制半导体、光刻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此外,欧盟在华企业高达40%的出口返销欧洲,以及欧盟长期对中国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高达503.5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一年超百亿欧元),这些深层利益分配和隐性收益在欧盟的指责中被选择性忽略。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遏制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真实政治意图。
将中国对俄立场与中欧关系捆绑是短视且危险的。中国外交部明确指出,中国不是乌克兰问题当事方,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其立场客观公正,国际社会有目共睹。将地缘政治议题与双边经贸合作强行挂钩只会让复杂的问题更加难以解决,甚至可能将欧洲拖入不必要的战略困境。例如,欧盟曾以中国气候承诺“不够”为由,在最后一刻推迟签署中欧气候行动联合声明,却对中国在过去十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至17.9%、碳排放强度下降超34%的实际进展视而不见。这种做法不仅严重损害中欧互信,还可能破坏双方在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潜力。
尽管分歧重重,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仍是重要的“压舱石”,也是双方为数不多的共识领域。冯德莱恩承认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既是竞争者也是重要伙伴。中欧在绿色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拥有广泛共识和巨大合作空间。第十次中欧环境政策部长对话会已取得丰硕成果,中法两国在核能领域有深厚合作积淀,中国企业在希腊投资风电项目,并在德国、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线,为欧洲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中欧双方应超越短期政治考量,聚焦共同责任,推动绿色合作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这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需要,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欧关系历经五十载,从最初的相互探索到如今的深度交织,其复杂性前所未有。此次冯德莱恩访华是双方寻求“去风险化”与“互惠互利”之间平衡的关键契机。能否真正开启一个互利共赢的新篇章,取决于双方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意愿网络配资炒股网站,超越分歧,聚焦合作。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而非对抗。中欧应共同维护全球稳定,为世界提供稀缺的确定性。如果欧盟继续沉溺于“战略焦虑”和“去风险化”的幻象,甘当某些幕后推手的棋子,那么它不仅错失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机遇,还可能在全球格局中被边缘化。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固步自封和零和博弈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